影迷們都很清楚,《讓子彈飛》是姜文在《太陽照常升起》票房失敗后“賭氣”拍的,他就是想讓大多數人能看懂。
既然大多數人能看懂,那他就沒有必要搞什么太大的玄機。他在訪問中談到《讓子彈飛》的時候,自己都說,其實好多人都是過分解讀了。


姜文在采訪中,講了起名“讓子彈飛”的緣由 :
姜文:是2009年2月,我給周潤發先生、葛優先生寫信的前后,有一天晚七離開公司的時候,腦子里突然蹦出了這七個字:讓子彈飛一會。當時我給一些朋友群發短信。大家也有點兒蒙,紛紛問我什么意思。但對我們幾個創作者來說,這七個字一出現,電影的形式和風格立刻就確定了,整個故事的脈絡也立刻打通了。
我喜歡這個句子(讓子彈飛一會兒)。兩年前,我覺得這可以當片名。我有快四十七八歲的那種心態,不要著急嘛,誰說《太陽照常升起》沒有好結果?還沒顯現出來結果嘛。子彈也要飛一下,就是當時《太陽》的影響。《太陽》被人家說看不懂,有什么不懂得,子彈沒飛到而已,我開了槍了,你沒倒下,你嚷嚷說你不懂,別著急,子彈會打著你的。這樣的一個想法,用在這很舒服。
放松一下嘛。槍打出去了,給點過程。不能說立刻見效。我以前年輕時候可能希望立刻見效。給點過程,慢慢來,是一種心態。張牧之應該是有這樣心態的。他心里其實是有譜的,他打的可能是馬的韁繩,他也想要馬,不能打死了;但韁繩不是立刻能斷的,你讓它再拉一會兒,才繃斷了。他心里是有數的。
為什么一個強盜會即興地想要當官?
姜文的設定非常清楚,劫火車就是為了錢。
一是為了給小六子掙錢留學,二是要養活一幫兄弟。
不過根據黃四郎描述,張麻子在鵝城附近掠奪鴉片,理應賺了不少錢,送一幫兄弟去留學都行了,那他根本沒必要費勁當官賺錢。這是淪為師爺的馬邦德和觀眾一時之間沒想明白的。
而當張麻子自揭身份之后,他缺錢是情有可原的。
原名張牧之的張麻子跟隨松坡將軍出道。松坡將軍原型就是1915年云南護國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蔡鍔。他曾經響應辛亥革命,反對袁世凱洪憲帝制,是中華民國初年的杰出軍事領袖。
不幸的是蔡鍔喉癌病重,前往日本后病逝。失去明主的張麻子落草為寇,從一個義士變成了麻匪。
張麻子身上還存有正義,是一個為國為民的好漢。他與那些剝削群眾的軍閥格格不入,他的個人力量無法正面對抗,只好躲在山里“打游擊”。
如此一來,他就算真的劫走了鴉片,也只會像林則徐一樣一把火給燒了,而不是賣掉掙錢,任由鴉片禍害人民。
所以張麻子,是個窮人,是個理想主義者。
《讓子彈飛》故事背景是一個軍閥混戰,世道不公的年代,在這樣的環境下想要生存,想要往上爬,就必須遵循各種潛規則。
“師爺”深諳世道,買官掙錢,他這種人反倒能活得逍遙。“師爺”的老奸巨猾,并不是天生的,而是世界把他逼成這個樣子。只有依靠行騙,他才能生存。
影片開頭,“師爺”說劉邦是個小人,瞧不起劉邦,說明一點,“師爺”內心也想光明正大的做點實事,變成老奸巨猾完全是世道逼的。

這是馬邦德的悲劇,更是舊社會的悲劇。
黃四郎代表的是一方惡霸,剝削百姓者。
故事的線路也很清楚了,土匪打惡霸,當然這個土匪是理想主義者,想要天下公平。
看的很多解讀,只一個“鵝城”的名字,就好幾種解讀,有的說鵝城發音是“俄”,代表俄國,又有人說,發音和“惡”相似,代表這座城市的罪惡,還有的說,鵝這種動物,見到第一個走動的就會一直跟著,隨波逐流,代表百姓。
如果照這么解讀下去,影片的每一個字,每一句話,甚至放個屁,都要解讀一下了。
直接說最重要的幾點解析:
黃四郎最后死了嗎?為什么影片結尾火車尾部有黃四郎穿師爺衣服的影子?

黃四郎確實死了,如果沒死,影片表達什么?邪贏了正?惡霸逍遙自在?革命者失敗了?那為什么火車尾部有黃四郎的影子,這是一直比喻,暗示,張麻子最后成了孤家寡人,說明理想主義者,革命者注定是孤獨的,黃四郎這樣的惡霸還有很多,黃四郎被打敗了,老三花姐他們卻可能成為了下一個黃四郎
葛優飾演的“湯師爺”最后在臨死之前說還有兩檔子事騙了張麻子,是什么事?
一:騙了鉆石,鄉下媳婦和孩子是假的。
感覺第一件事關于錢,自己很看重,而張麻子根本不看重錢,想了一想,張麻子更看重兄弟感情,所以跳過,說:我還是先說第二件事吧。
二:你還記得那誰嗎?
導演沒有親自說,咱們也只能猜測,那個誰,應該指的花姐,花姐是危險人物,誘惑了他的兄弟,老二也是她害死的。
只有老七搖擺不定,臨走前偷偷和張麻子說了實話。
免責聲明: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,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信息僅供參考之用。